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、汇编、发行、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。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,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。如有异议,请在投稿时说明,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。
以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“铁及其化合物”中的“研究与实践”栏目“检验食品中的铁元素”的内容为依据,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进行拓展,从富含铁元素的天然食品和铁强化食品2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活动。在学习过程中,学生围绕2条由浅入深、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开展探究学习,在解决问题链的过程中,提升了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落实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,实现了对铁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质与应用的深度学习。
以钠与滴入酚酞的水反应实验为载体,依托实验现象等真实问题情境分析为主线,通过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驱动任务,从宏观到微观收集证据,基于证据推理的角度再次认识浮、熔、红等实验现象,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实验探究能力,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,培养证据推理意识。
按照思维规律展开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根本要求,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、减轻学习负担的重要途径。对于同分异构现象的教学,根据模型方法,运用富有启发性、暗含基本思维逻辑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,建立思维模型,可有效突破教学难点。
以九年级人教版第八单元“金属的化学性质”为例,以UBD理论为基础,从预期结果出发,设计合理的评价证据,再进行教学活动设计。基于UBD理论的逆向教学设计可操作性强,有助于实现“教—学—评”一体化,真正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。
“化学德育”是德育的一种学科体现形式,是将德育蕴含在化学学科教学中,通过化学教学的实施落实德育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。义务教育新版教材中的“图表语言”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,依据德育内涵进行功能分类并建构“化学德育”模型,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和合作探究科学、严谨和理智应对科学、培养科学品质;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、厚植家国情怀;帮助学生认识学科价值,树立责任担当及安全意识。结合以“盐”知有物为主题的项目化教学课例,解读化学德育实施的教学策略,更好地为“化学德育”赋能,以期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,促进学生健康、茁壮地成长。
“非金属及其化合物”知识内涵丰富,应用广泛。学习“非金属及其化合物”知识,应当消除疑点,澄清是非,避免错误。据此对有关“非金属及其化合物”知识的问题进行了答疑。
分子极性的判断,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考点,据此从判断步骤、极性的本质、判断方法及特例分析4个角度对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进行了深度分析。
通过对中学阶段pH教学中的几个错例分析,以物料平衡规律、电荷平衡规律及电离平衡常数为基础,考虑物质达到饱和溶液时浓度、溶解度,推导H~+或OH~-浓度的计算关系,使学生正确掌握贴合实际的pH计算方法,并从氧化还原电对改变引发电极电势改变解释不同种金属与相同pH的硫酸、盐酸反应起始速率不同的原因。
高考中探究物质结构的仪器与方法试题是以真实科研情境为载体,探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,考查考生对现代分析仪器的原理、应用及数据处理的掌握程度。据此结合高考真题,剖析了红外光谱、质谱、X射线衍射、氢核磁共振4种常见仪器的原理,以使学生熟悉考查角度,掌握解题策略。
探讨了超声法制备白色氢氧化亚铁。普通方法制备氢氧化亚铁时的绿色物质有2种,一种含有亚铁碱式盐,另一种含有Fe~(3+)。实验验证超声有利于OH~-充分反应。加热、提高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、降低硫酸亚铁溶液的浓度,可以减少绿色物质的干扰,有利于制备白色的氢氧化亚铁。1.5 mL 0.5%硫酸亚铁溶液与3 mL 33.3%氢氧化钠溶液反应,制备氢氧化亚铁,超声法效果好于水浴加热法。硫酸亚铁溶液浓度、硫酸的量、维生素C的量、配制时间,氢氧化钠溶液浓度、用量,加入顺序,都会影响制备的效果。氢氧化亚铁隔绝空气放置或加热发生岐化反应得到铁和四氧化三铁。
针对传统二氧化硫实验污染风险高、功能分散等问题,以绿色化学理念为指导,重构医疗与生活废弃物开发微型闭环实验系统,集气体生成、多性质检验及尾气吸收功能为一体。模块化设计简化操作,降低试剂用量与实验成本,缩短实验时间,便于教师演示,支持学生分组探究。为高中实验教学提供绿色化、低成本实践范式,推动实验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型,助力实验教育革新。
“宏观-微观-符号”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。它将抽象的化学微观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宏观图示,使微观概念更具体形象,弥补了语言叙述的抽象性,主要考查学生对微观模型图示的信息提炼、收集处理、判断和推理能力。据此分类总结了此类试题的考查方式。
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式分析和价键数模型的整合策略,用于解决离子型化合物中元素价键结构的推断问题。通过将传统成键规律与离子电荷状态动态关联,建立了电子构型-成键数-电荷补偿的三维判定模型。
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包括很多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,在物质结构、元素及化合物、电化学、有机化学等知识模块中均有涉及。在掌握一般规律的同时,更要注意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,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。对此将其有关“不一定”知识进行总结,供学习参考。
梳理了有机物同分异构体书写及数目判断的必备知识、书写的原则、书写方法技巧,旨在提高学生信息提取与加工、逻辑推理与判断的关键能力,为师生突破限定条件同分异构体书写难点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参考,同时也能很好地落实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、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。
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新高考化学有机实验选择题考查的分析,深入探究其命题特点与考查方向,从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等视角为教学与高考备考提供有效指导。
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高考试题中,常常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,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整合能力、科学思维能力,考查方式灵活多变,其立意之高,设问之妙,非常令人赞叹。据此对2025年黑龙江省高考有机推断试题进行了深度分析,并给出教学建议。
电化学是化学的分支之一,其应用广泛,倍受命题者重视。电化学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,而且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,基于此枚举2025年高考中电化学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,以帮助学生复习备考。
铅(Pb)作为第ⅣA族重金属元素,铅及其化合物在电化学、工业生产、污染处理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成为高考化学考查的重点之一,据此梳理铅及其化合物的核心考点,结合例题总结了常见考查形式并提出备考建议。
元素推断与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化学的核心知识体系,也是高考及各类考试的必考内容。据此从试题信息的直接呈现、文字描述、结构图像、热重曲线、转化关系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,以期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。
<正>《中学化学》创刊于1983年,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主管、主办。《中国基础教育期刊文献总库(中国知网)》《中国核心期刊(遴选)数据库》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(维普网)》收录期刊。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:CN 23-1187/O6,ISSN 1007-8711。《中学化学》自创刊以来,始终坚持以“学化学的助手,教化学的参谋”为办刊宗旨,竭诚为化学教学和研究服务。期刊关注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最新前言动态、总结中学化学教学基本规律、反映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,是广大化学教师、化学教育科研工作者和化学学习者交流探讨、创新提升的优质教育平台。
<正>1.稿件内容严谨,论证充分,数据真实,体例规范。采用word文档格式,文字以3000-5000左右为宜。2.文章格式包括:文章标题、作者信息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参考文献、作者简介等。(1)文章标题要求在20字以内;(2)作者信息:作者姓名、单位及所在省市、邮编;(3)摘要字数以200字以内为宜;(4)关键词3-5个,词间以分号“;”隔开;(5)正文宋体五号字,单倍行距。量和单位符号的书写要符合国家标准,注意大小写、正斜体和角标等。